院士专家大同聚首谈跨界:用前沿科技加持文物保护
发布时间: 2021-10-13 点击次数: 91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院士专家大同聚首谈跨界:用前沿科技加持文物保护

院士专家大同聚首谈跨界。 李新锁 摄

中新网大同10月12日电 (记者 李新锁)曾经饱受风雨剥蚀的云冈石窟建起了超算中心;四川三星堆遗址有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舱……在颠覆性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院士、专家12日在山西大同聚首,探索前沿科技跨界融合助力文物保护。

当天,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23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研究——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在古都大同举行。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云冈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管理处、陕西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科学》杂志社、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协办,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成会明院士担任论坛执行主席。

论坛上,院士们结合各自专业背景探讨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瓶颈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就《中国传统纸质文物保护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包括古籍、古字画等在内的纸质文物,由于其纸张是有机材料,保护和修复相比困难,目前积累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严重阻碍了中国古籍保护、修复和善本再造。”杨玉良说,中国传统纸的寿命远长于现代纸,但随着西方的机器纸传入后,中国传统造纸作坊就萎缩了,如今世界范围内最受认可的传统手工纸是日本纸。

杨玉良认为,为了赶超日本,仅靠模仿是不行的,“必须将其深层的科学问题搞清楚”,明白传统造纸每一步工艺的科学原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杨玉良在其课题研究中聚焦纤维在水中的悬浮液的稳定性、纤维素降解动力学与预期纸寿的测量、超薄修复用纸的开发等。

实际上,正如杨玉良所描述的情况,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正在加速引入科技助力。

云冈石窟是由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建造。作为开凿在砂岩体上石窟群,云冈石窟从开凿时就面临崩塌、裂隙、渗水等问题。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云冈石窟历经石窟风化崩塌治理、煤尘渗水治理、文物本体修缮等阶段。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说:“我们把大数据、三维立体扫描等前沿科技引入文物保护,建立云冈石窟超算中心。”

面向未来,张焯表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都会在文保领域得到应用。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震动世界。但在过往发掘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很多出土的纺织品、象牙等文物损失严重。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在报告中表示,如今,三星堆遗址有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光线,防止由于出土环境剧烈变化导致文物快速劣化。上述遗憾不复存在。

对于未来的考古工作,唐飞认为应建立融合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科技考古、文物修复等多学科的跨界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主要研究材料力学性能、微纳米力学等领域,但对文物保护也有了跨界思索。针对多数文物不可移动的现实,他建议“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引入其中”。

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看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全球性课题。科技应用在文物修复、考古调查勘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论坛期间,当地还举行了“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大同市市长张强、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峻、山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牛青山共同为重点实验室揭牌,以推动石窟寺文物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经济开发区吉桦东路1号   邮编:132200 网站备案: 吉ICP备 08100330号-2     吉公网安备 22022102000117号

网站信息安全受理电话:0432-66136319  受理邮箱:19981470@qq.com

你是第:852757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