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守阵地 融合发展开新局——2020年大考中国文物报社交出优秀答卷
发布时间: 2021-03-10 点击次数: 1118 来源: 中国文物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回顾这一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文物报社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在这场大考中,中国文物报社在国家文物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抗击疫情,迎接挑战,坚守阵地,担当作为,化危机为机遇、破难题为新技,坚持正常出报出刊出新媒体。我们站稳了脚跟,壮大了实力,扩大了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全媒体综合传播矩阵和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下一步,中国文物报社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起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担负起文物工作宣传重任。

以上率下

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中国文物报》创刊35年来,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跟随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指南,近年来从正本清源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并紧扣新闻宣传和文物工作实际,结合中央巡视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关于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报、刊、网和新媒体包括工作方案、工作规则、工作流程、奖惩办法等三十多个采编工作规章制度。

报社的一系列举措加强了采编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编发的每段话、每篇文章都不能脱离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放在首位,及时发现、拦截各类错误,把好传播关口。”为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进一步巩固每一期《中国文物报》的高质量编辑出版,报社专门成立校对组,组长带领各版责任编辑互为校对,一遍又一遍看了再看,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松警惕,“人防+技防”,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报社把政治建报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加强、两促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激发出了全体干部职工空前的战斗力,也激发出一个又一个“榜样力量”:

报社承担内容运维管理的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在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通报中取得好成绩。政府网站与政务媒体监管工作评分达100-110分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7个国务院部门,国家文物局位列其中。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抽查合格率达100%。

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在科普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报社新闻采编中心的徐秀丽同志被中宣部授予“宣传文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报社负责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博物馆》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评为“2019年度最受欢迎期刊”……

已有的成绩使报社更加坚定地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持续抓好中央巡视整改,强化政治导向,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更好地坚守新闻舆论阵地。发挥媒体优势,组织好品牌活动和课题项目,在宣传推广、活动交流、企业合作等方面积极开拓,稳定报社发展。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优化队伍管理和业务力量配备,推动报社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采编合力

紧跟文物工作重点热点

这次疫情,是一次世界危机、全球灾难。对所有的媒体单位来说,如何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是一次大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中国文物报社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好落实,从2020年春节前就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精兵强将,将宣传重点迅速切换到紧张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模式。《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等主要媒体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等主要平台关键时刻不缺席,多媒联动齐发力,“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落实”,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力措施传播到全国每一位“文博人”,全力服务大局,做好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和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营造出全国文物系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好阻击战的舆论氛围。

特殊时期,有的报纸停刊了、减版了,但《中国文物报》坚持出版,一期不落、一版不少。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也是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做好抗击疫情期间的宣传义不容辞。但2020年春节后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为做好防控,报社无法聚集大量编辑人员,而且不少由外地返京的编辑人员仍处于隔离期。报社经过深思熟虑并请示国家文物局,决定非常时期应有非常举措,紧急形成“线上采访+远程编报”的特殊采编工作机制,编报人员从版面编辑、专刊主编到值班主任、值班终审,都采取居家办公方式,在线上完成全部编、审工作。

这种在线不见面的编报模式,对版面的编辑和稿件的加工要求更高,要求有更严密的协调组织。报社总编辑李让(时任副总编辑)对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报纸编辑出版进行了周密部署,要求全体编报人员在家中使用“全媒体采编系统”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报纸编辑出版流程规定和《中国文物报》编辑工作规则,确保报纸质量不出任何问题。

在2月4日出版的春节后第一期《中国文物报》上,可以看到《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看到国家文物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全国文物系统积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头天晚上,完成报纸全部版面终审,值班终审李让签发付印时感慨地说:“非常时期,坚持出报。编报人员分散各自家中,通过‘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在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是第一次。”

在“远程办公”这段时间,照排美编面临着最困难的问题和最特殊的考验,因为制版软件的安全设置,报纸排版系统无法实现居家操作,照排组成员在疫情最吃紧的日子里,按期按时到岗工作,组长焦九菊在2月3日春节后第一期报纸编报日带头只身赴岗。她说:“我是照排组负责人,有困难必须第一个冲在前面,个人的一切顾虑和担忧,都没有让报纸照常出版,如期送到读者手中来得重要!”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纷纷为她们的敬业精神点赞。

在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刘玉珠局长在谈到各单位的职责定位时强调,中国文物报社要切实认识到《中国文物报》的机关报属性。办好《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交给报社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政治任务。

2020年,《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100期;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保持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全年发稿(包括新闻宣传类和政务类)6230条,视频133个,阅读量1948万次,完成新闻发布会直播9次,制作了19个专题;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坚持政务属性、坚持移动优先,全年共推送文章750条,比2019年增长250条,总阅读次数为266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大幅提高,日前已完成矩阵搭建,宣传效果大幅提升。各项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质量稳步提升,频频出新出彩,影响日益扩大,圆满完成了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国家文物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报道各地文物部门的新实践新探索,展示文物工作者的新作为新风貌的任务。再次实现了全年无事故发生。

策划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2020年中国文物报社新闻采编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围绕宣传工作的主题主线,围绕国家文物局的重点工作,报社提高政治站位,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精心协调策采编发紧密对接联动,做到全链条打通、全流程协作,大大提升了整体传播效果。

2020年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开设“聚焦两会 关注文博”专栏、专题,形成了很多亮点和突破。因防疫需要,记者无法到现场采访,但报社记者主动出击,创新采访形式,突破地域限制,采访了二十余位来自文博界的代表委员,完成“两会”报道二十多篇,让“两会”上的文博声音得到广泛传播。报社记者还将这种“突破”精神贯穿到了全年一系列重要会议、活动的采访中,数百篇新闻稿件,近半数深度报道,见诸报端、遍布全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迎接千年梦想、百年目标实现的重大时刻,报社组织采写了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题的一系列有特色的通讯报道,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用小切口呈现大图景,用小变化记录大时代,突出文物保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能添彩,获得好评。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报社在完成重大时政要闻转发、推送的同时,也有自选动作,推出了有分量的报道、专题作品。报社还完成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宣传报道任务,完成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和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等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任务。《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还开设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抗击疫情 文博加油”“中华文化基因大家谈”“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寻找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基层文博人”“文物保护看基层”等专栏、专题。国家文物局组织举办的2020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结果揭晓,62篇(组)作品获评2020年度文物好新闻,其中,9篇(组)为中国文物报社选送的新闻作品,包括75篇作品。《中国文物报·展览专刊》2020年5月5日刊登的《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一文入选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科),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2020年8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召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报社不等不靠,《中国文物报》和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第一时间推出专栏、专题,特别是官网在首页置顶位置开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专题,在部委办局政府网站中堪称独树一帜。目前,这个专题内容仍在不断丰富,成为全国文物系统人手一份的“动态学习手册”。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报社及时推出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全国文物系统引起热烈反响的综合报道。9月30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连夜推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专题。

以上专题的设置也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在全国文物系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新高潮。

线上线下

人才培训积极提升社会效益

在新形势下做好文物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报社同志和全国文物系统从事新闻宣传的同志全面认识意识形态工作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共同推动文物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文物报社配合国家文物局在辽宁大连高质量组织举办了“2020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工作者在培训中更进一步领会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加深了对新时代文物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政治站位,开阔了工作视野,明确了宣传重点,在各自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社长柳士发亲自抓线上培训,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秉承高标准、全覆盖原则,大力拓展“云课堂”培训,先后推出12个线上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多样,覆盖领域广泛,涉及博物馆、文物鉴赏、文旅融合、新闻宣传、陈列展览、文物安全、世界遗产等方方面面,还通过央视频、腾讯微视、快手、B站等平台进行直播,让更多公众受益,其中“文物新闻宣传实务线上讲座”收看总量突破130万,扩大了在线培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报社在严把意识形态责任关、严把师资关、严把内容关的大前提下,丰富活跃授课形式,将理论剖析、政策解读、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内容灵活融入每堂课。其中,“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在线培训班,精心构架课程设置,严格筛选专家团队,用心准备宣传物料,贴心设置团体报名通道,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服务环节,共同促成了文旅班的“火”。文旅培训班的受众资源广泛,不仅有文物、旅游行业工作者,还有高校师生、爱好者和来自国外的从业者等,提升了报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博物馆文化创意线上培训班”则探索了多个技术路径,调研课程选题,调研直播平台,创立直播间,制作海报、线上报名,直播测试、监测直播情况,发现漏洞及时调整,编写考试和补考试题。“云课堂”培训效果受到广泛认可,地方文博单位组团报名,全体工作人员组团听课,学员纷纷来信来稿来电分享心得体会。一位在莫斯科学习工作生活了27年的海外学员,通过线上连续参加了三次培训后激动地说:“报社的培训使我更加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对我从事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帮助太大了!”

中国文物报社是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更是业内外信誉度很高的“文博学校”,学员们通过一期期的“云课堂”培训学习在社会各界有了更大发挥空间,这也是报社致力于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担负传承使命,注重社会效益的具体举措。

特色活动

多方搭建“跨界”沟通桥梁

中国文物报社是传媒机构是文博学校也是文化企业,在新形势下承担着打造文化创新主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文化市场的责任。报社坚持以主业带动辅业,依托媒体平台资源和行业资源优势,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创新开展“云展览”“云考古”“云讲解”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公众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物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实现个性化、多样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报社承担运营的“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通过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分六批推送了300个博物馆网上展览,被国务院办公厅嵌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1个月的总浏览量超过100万人次,获得了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内的多家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报社联合腾讯看点、腾讯博物官共同策划推出的“十二生肖文物展——生肖之力”创意文物H5,以全新互动传播方式,生动呈现相关文物资源,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的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报社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推出“文物不言——等待复苏后的倾听”主题明星公益活动,用短视频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为疫情过后万物复苏、步入新生加油助力,活动总曝光量1亿159万,活动期间#文物不言#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00万。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2020年中国文物报社承担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起草等相关研究型课题项目,开展第七届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活动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征集工作,做好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相关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报社副总编辑李学良牵头承担的“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调研——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预研究课题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19年度二十佳调研报告。

中国文物报社还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资源优势,与有关行业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推介活动”“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等行业特色遴选推介活动。

受疫情影响,2020年五一期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终评会30年来第一次采用线上会议+直播的“假期云考古”的全新形式,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影响力。“假期云考古”直播首日,下午3:30至晚上6:00,阅读量就已经过亿——中国文物报社第一个单日过亿传播就这样诞生了!将业界聚会开放为大众共享——第一次数千万网民在线观看“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产生全过程,超过3亿人次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假期云考古”成为“五一”期间网友追捧的热门文化活动。“云考古”收获了亿级空前网络传播力,央媒、地方媒体、海外媒体争相报道。有评论称“这次考古评审直播,有助于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建树起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的正确态度”。广大网友在“好奇”“惊叹”中得到了非凡的文化体验,也被中国考古人的心血和汗水深深感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揭晓。按照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本届“十大精品”终评、颁证阶段严格控制活动规模,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实体+网络”的活动模式。29家入围终评的项目单位进行了演示汇报和现场交流。主办单位联合新华社、央视频、百度、腾讯新闻、抖音、今日头条、快手、B站、西瓜视频、一直播等10余家媒体平台对终评汇报会进行了全网直播,各平台上下午两场直播观看总量超过2000万,使广大公众获得了异彩纷呈的博物馆文化云游体验。

中国文物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共同发起了“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是“5·18国际博物馆日”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是一场以“阐发文物魅力,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以可移动文物(展览、展品)或不可移动文物(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讲解对象,以网络微视频和网络直播为主要传播形式,兼具讲解比赛和网络综艺节目双重属性的在线文物传播活动。自启动以来,共收到1224条参赛视频,共有来自28个省(区、市)的243家博物馆选派代表参赛,也有众多B站UP主为主体的个人作品参赛。最终有16位博物馆选手、16位社会选手荣获奖项,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总传播力超过3亿。

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参评积极性亦明显增强,共有645种图书参评,参评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创历史新高。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也再创佳绩,申报案例109项,通过资格审核95项,最终产生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各10项。首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于2020年夏天启动,通过全媒体的大力推介,活动在文博界和文创界有了相当的认可度、影响力,目前初评已结束,正在进行文创展览的设计阶段。此外,报社与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共同打造的《登场了,敦煌》原创人文探索节目,成为年轻群体关注焦点,触动了很多人对“择一事终一生”莫高精神的敬畏,纷纷为主创团队的匠心意识点赞。

除了围绕行业热点爆点组织参与活动,报社还牢牢把握“传统文化品牌”,由中国文物报社发起,多家文博机构联合推出的生肖文物联展自2014年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拓展,参展单位已突破40家,展览深入发掘生肖文化的代表性元素符号,整合各地文博单位的优质馆藏资源,揭示生肖文物和生肖文化独特的价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全国博物馆领域春节档重要的品牌展览。展览周边如生肖手账本、环保帆布袋、台历、邮册等文创产品更是拥有一大批忠实拥趸,每年必定搜集珍藏。

中国文物报社在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司企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同时,在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导向不改,阵地不丢,稳步推动着自身发展。

媒体融合

层层递进广度深度日益提升

媒体融合发展目的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文物报社已经从纸媒体走向全媒体,从小传播走向大传播,将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媒体建设中,“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报社整合全社宣传报道资源,强化“移动优先”理念,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充分利用全媒体采编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传播优势,实现内容生产模式和新闻传播形式的升级和创新,给予读者、用户更便捷的服务、更多样的选择。

在中国文物报强国号、人民号、新华号受关注度日益攀升后,2020年,陆续又有“新成员”加入全媒体矩阵,一切“从零开始”却获得意外成效。5月,中国文物报澎湃号开通,至年底编辑上传稿件251篇,总阅读量达1300余万,紧跟全国文物系统最新动态和国家文物局官微推送步伐,全网铺开。9月起,报社全媒体矩阵队伍更加壮大,面貌一新。9月1日,中国文物报手机报在咪咕数媒上线,每周2期,节假日也照常推出,至年底已推出35期。随后,“文物天地月刊”微信公众号亮相,致力于文物鉴赏普及,受众不局限于专业人员,更注重面向普通公众,普及文物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推送文章百余篇。与此同时,粉丝近10万的文物天地官方微博也依然勤奋,全年更文近千条,其中原创300余条。9月11日,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开通,到11月底用户数突破1万,至年底共发布240篇,及时展现最新一期报纸精选内容,回顾往期经典文章,兼顾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每期的“读报”专栏,将当日新鲜出炉的报纸版面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随时随地可一睹为快,大获好评。博物馆中国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新华号,于9月21日、10月21日诞生。博物馆中国新华号仅运行一个月,《400件文物讲述颐和园270岁故事》就进入“新华知识创享家”内容热力榜Top10的第七名。运行三个月后阅读量就达2250多万,部分文章阅读量过百万。10月起,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聚焦考古新发现、行业新动态,在权威性和专业性上下足了功夫,让传播内容兼具流量和质量,影响力和粉丝量明显提升,并注重与粉丝的互动化传播,提升粉丝的黏性。不久前,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就共同开展“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签订合作协议,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在中国文物报社全网推送中跑在了最前面。

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平台在2020年实现总流量近8000万。过去,见到人家十万级传播就欣羡不已,现在,百万级传播成为新常态,千万级、亿万级传播屡见不鲜。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文博在线”平台与今日头条及其他16家博物馆共同发起了“遇见展陈”“博物馆头条”主题活动,其中“遇见展陈”活动总流量3500万,“博物馆头条”活动总量达到1.9亿,总计2.25亿次,并进行了10余场各种内容的网络视频直播,总观看量超过了200万。如果说“文博”在前几年是个相对闭环的“圈”,那么近几年这个“圈”已经打开了口子,精彩活动、优秀案例频频“出圈”,听到并听清“文物故事、中国故事”的人与日俱增,这正是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的成果,是媒体融合让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渠道四通八达。

“2020年,大家历经艰辛,却依然奋斗向上”,副社长杨晓波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报社采编团队坚持“内容为王”,提供高质量融媒“套餐”,发行团队则多措并举,在疫情困境中让全国各地有了更多《中国文物报》的身影和声音。办公室更是全体员工的坚强后盾,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助力报社复工复产,统筹做好内部管理,保障报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在紧张有序的工作同时,报社还适时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讲座、健步走比赛、“让青春动起来”短视频大赛、“青春有诗词”等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所谓“台前幕后”环环相扣,全社上下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2021年春天已到,社长柳士发信心满满地说,“两个一百年”接力交汇,中国文物报社上下将团结一心,在“建党百年”“考古百年”系列宣传活动策划中展现出新面貌、谱写出新篇章。“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我们将继续围绕主业深化改革、服务大局扩大创业,担负好机关报的责任,履行好行业报的使命,全方位多领域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报社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做好文物事业“十四五”开局之年宣传工作。(赵昀)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经济开发区吉桦东路1号   邮编:132200 网站备案: 吉ICP备 08100330号-2     吉公网安备 22022102000117号

网站信息安全受理电话:0432-66136319  受理邮箱:19981470@qq.com

你是第:880962 位访问者